從往年數據來看,一季度鐵礦石供應多為年內低位。全球19港鐵礦石一季度發運總量為3.59億噸,環比下降10.2%;而4月颶風影響下澳洲發運量也是創下單周1122.30萬噸的極低水平。不過,天氣因素擾動趨弱,海外鐵礦石供應已回歸正常,全球19港最新周度發運量為2965.00萬噸,較前期低點回升28.5%,已升至年內、同期高位,后續將繼續季節性回升。此外,國內礦山生產同樣恢復良好,全國126家礦山企業產能利用率和日均鐵精粉產量分別為62.04%、39.14萬噸,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0.82%、0.51萬噸。
拉長周期來看,鐵礦石供應存有增量空間,一方面是主流礦商新項目達產以及產能恢復帶來供應增量,澳洲三大礦商2023年預計供應增量在1000萬噸,而淡水河谷產能恢復或帶來1000萬噸左右增量。另一方面則是非主流礦供應回升,其中印度鐵礦石出口關稅下調,也將增加全球及中國鐵礦石資源供應。此外,國內在加快“基石計劃”的推進,國產鐵精粉產量提升也將加大供應量。不過,需注意的是礦價若長期維持在其生產成本以下,則非主流礦供應增量能否兌現須待持續跟蹤。
經歷4月厚壁無縫鋼管快速下跌后,鐵礦石期價估值中性偏低。一方面體現在期價大幅貼水,截至5月10日鐵礦石2309、2401合約期價較最便宜交割品貼水幅度依舊高達11%、17%,產業鏈中品種貼水最大。另一方面則是盤面期價靠近80—90美元/噸,此價位是非主流礦和國產礦成本區間,或帶來成本支撐。但現貨價格仍在100美元/噸附近,下行空間相對較大,后續礦價走勢或表現為現貨向期貨靠攏,整體延續偏弱運行。
|